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相关因素,使得被试者在模拟但更为简化的市场或其他经济环境中进行决策,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来检验、比较和完善已有的经济理论,并提供相应政策决策依据的学科。它作为21世纪以来经济学最前沿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控的实验数据也成为经济学家日益重视的数据类型。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提高决策水平和国家治理能力,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设计与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驾驭经济的能力。实验经济学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可控实验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有助于识别、推断因果关系;实验经济学以较小的社会成本探索政策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检验政策的效果,减少改革的阻力;实验经济学还可以针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实验环境,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以避免机制设计失误造成的社会损失。
实验经济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在兴起,而中国这片人口众多、面积巨大、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土地完全可以为实验经济学方法提供“试验场”,依赖这一天然的优势,中国经济学界也完全能为实验经济学贡献更多有独创性的研究实例。在我看来,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有两条研究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人行为模式与西方人行为模式的可能差异,采用中国被试者,按照经典的实验设计程序进行实验,以检验中国文化背景下经典实验的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另一条路径则更具创新意义,它指的是基于中国本土问题与特色情境,围绕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涌现出的独有现象而展开的经济学实验。
开展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找到本土化问题。应更多聚焦国家重点关注的、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应更多聚焦中国实践中相比较世界先进国家或理论预期有待改进的领域,应更多聚焦通过传统实证方法难以发现的中国经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其次,需要纳入中国情境。应在研究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情境和中国人特有的行动逻辑,从而实证地衡量中国情境对于人们行为偏好的影响。最后,需要考虑实验结论的规模化推广。实验成功是否为偶然现象?实验人员是否了解目标受众?实验成功取决于专业人才还是想法本身?实验是否有溢出效应?实验是否在供应侧或者成本侧有优势?李斯特(John A. List)教授提出的这5个关键问题是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的结论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需要面临的检验标准。
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教育公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口结构优化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制度建设、劳动关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医疗服务与深化医疗改革等多个方面。
近十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问世,这些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距离“立足中国、解释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们还未能真正做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还没有达到外界对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在推动中国制度改革和政策出台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期望。基于此,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在努力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有如下使命:
一方面,让中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能够更多地了解实验经济学并认识到其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上的应用价值。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对实验经济学方法论的积极讨论,来向外界展示以下内容:实验经济学的科学属性、实验经济学对真实世界的有效解释、实验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要积极推动国内实验经济学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并进一步扩大该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力,也要主动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对接,向其解释实验经济学对于中国的意义和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国家治理的政策试点与评估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促使更多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进行更优秀的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要瞄准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应关注理论研究上的重大创新,还应把注意力转向现实需要,利用实验方法在教育精准扶贫、数字平台发展、医疗体制改革、老年健康照料、税收征缴助推、贫困地区教养方式等领域获得更多中国经验。中国的实验经济学家还需要在国内多个平台发布实验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更多优秀的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得到关注,让更多想要开展面向中国现实问题实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得到启发。
原文刊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为方便阅读,以上内容为主要观点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