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至28日,CEBD首席专家叶航教授应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魏宝社邀请访问该中心,并就中心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进行交流与探讨。
6月25日晚18:30-20:30,叶航教授在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楼110阶梯教室为师生做题为“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最新进展”的讲座。6月26日下午14:00-15:00,叶航教授与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全体老师和部分研究生座谈,就跨学科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交流探讨。
6月25日的学术讲座座由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魏宝社教授主持。叶航教授从科学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谈起,指出传统经济学的逻辑前提经济人或理性人假设不符合经验实证。而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正是基于对传统经济学逻辑前提的质疑。该质疑分为两点:(1)人的行为显著违背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一致性公理的假设。(2)人的行为显著违背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完全自利的假设。例如,行为实验中发现的利他行为的存在性是对完全自利假设最直接的挑战。对此,主流经济学家存在不同观点。以企业家捐赠行为为例,如果企业家的捐赠是出于获得广告效应而非利他目的,那么这种行为就应当是自利的。那么,如何区分利他行为和自利行为?这一问题迫使行为经济学家从实验经济学走向神经经济学,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证实利他偏好的存在性。既然非自利行为是存在的,那么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利他偏好又是如何演化的呢?主流经济学家又一次发难。这一问题引导着行为经济学家走向计算经济学,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利他行为的演化问题。由此,伴随着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行为经济学家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计算经济学三大研究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也促进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例如,实验室的行为实验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行为?为此,行为经济学家引入田野实验,作为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补充。同样,主流经济学家对神经实验方法的质疑,也促使神经经济学研究方法由单纯地依靠脑成像技术,转变为脑刺激技术与脑成像的方法互补。此外,计算机仿真实验也不再局限于基于个体模型的仿真,而是构建基于社会网络模型的仿真。为了加深在场师生的理解,叶航教授还以“社会困境及其化解”为研究案例,结合国际前沿文献具体地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和对应的六个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最后,叶航教授强调,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行为经济学引入神经科学和仿真实验不是为了花哨,不是为跨学科而跨学科,而是问题导向的内在要求,是行为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讲座主体内容结束之后,叶航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高质量的提问和精彩的回答也赢得了阵阵掌声。叶航教授精彩的演讲带给广大师生一场不容错过的学术盛宴,引发了听众广泛地认可和共鸣。